
铸造团队一次又一次的实验。没有脱氧剂,就用木棒搅拌脱氧;没有测试铝水温度的仪器,他们就在炉前用肉眼观察铝水颜色的变化。经过反复实验最终确认,因为国徽铸体面积非常大,金属液的流动时间长,当金属液变成固态时,最后冷却的部分就容易形成凹陷。铸造团队立刻将水口改造为双水口,并采取局部浇水、加速冷却的方法,让最后冷却的部分先冷,先变硬。使铸件局部缩型,凹陷的难题迎刃而解。
浇铸完成后,为了做好精加工抛光,铸造团队专门自制了一套打磨工具。他们用钢丝刷将国徽毛坯凹凸不平处打磨干净,再用小刀将国徽图案雕刻出来,刮刀刮平后整体抛光,使得国徽就如镜面般光亮。在经过烤漆贴金等数道工序后,沈阳第一机器厂终于完成铸造国徽的任务。
1951年5月1日,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个劳动节,在全国人民欢度节庆的喜庆气氛中,凝结着所有铸造者心血的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,正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。